文章
  • 文章
搜索

新闻资讯

详细内容

未来社区 未来已来 民生服务集聚的概念 集聚各项优质民生服务是重要标准

  

    让生活更美好,浙江按下了“未来社区”建设的启动键。关于“未来社区”的讨论,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已经有了热议,此外,不少市政协委员一直在关注杭州的“未来社区”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为杭州特色“未来社区”建设行稳致远积极建言献策。

  1634717578854447.jpg

  什么是“未来社区”?

  集成了美好生活、高质量等关键词

  什么是“未来社区”,为什么要建“未来社区”?市政协委员、浙江腾飞金鹰律师事务所主任金鹰的回答很有意思,他先从“未来社区”的对立面举例说起,钢筋水泥的丛林之中,邻里关系比较生疏,以至于同住一幢楼、同住一层楼的邻居不相往来的现象司空见惯;忽视了各城区间以及新社区、次新社区、老社区间因人口结构不同而产生的需求差异;部分规划配套设计未充分征集、调查居民实际需要,部分配套闲置,实用性强的配套设施面积不足……他认为,要规避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未来社区”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在他看来,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更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和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场所,“未来社区”的题中之义,高质量、美好生活是两个关键词,要抓牢,同时兼顾居民文化、邻里关系、健康、教育、出行等多样需求。

  “未来社区”还是一个民生服务集聚的概念,集聚各项优质民生服务是重要标准。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院办副主任林平的理解是,“未来社区”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首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是一个家的延伸,是一个充满温馨的美好生活图景。“未来社区”它是开放、多元、共享的,有完善的新教育、新医疗、新交通等民生配套,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未来社区”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致力于民生改善,类似观点在基层很受欢迎。上城区政协委员、区政协城建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伟刚经常在社区走访,他反映,在社区居民眼里,“未来社区”是社区建设的有效延伸,城市的建设和有机更新过程中,诸如加装电梯、增设车位、综合环境整治等改善老旧小区配套和服务的工程是其重要内容。据此,他认为,对上城区而言,“未来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打造有上城特色的“未来社区”,也是高质量推进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改善民生的过程。

  “未来社区”是人类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认识飞跃和深化,市政协委员、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沈金华从宏观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社区”实际上是人类对城市化过程和规律的一个新认识,核心是我们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好城市?我们的城市是为谁服务,城市发展是为了什么?从这个角度讲,“未来社区”是一个集成创新的概念。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未来社区”建设?市发改委重点项目管理处处长姜玮表示,从“三改一拆”“两路两侧”“四边三化”到“五水共治”“特色小镇”再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未来社区”是破解“城市病”,解决社区“老大难”问题的民心工程,也是培育优势产业,改善营商环境,拉动有效投资,促进治理转型,引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改革创新工程。按照统一部署,市发改委已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研讨会,积极谋划,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如何建设“未来社区”?

  规划引领构建相应工作机制

  对不少居民而言,“未来社区”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如何建设打造?市政协委员、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浙江分院院长吴正思考的是,可以从规划引领和设施建设角度破题。他分享了自己的设想,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未来社区”建设基础,是杭州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15分钟社区生活圈,顾名思义就是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到“衣食住行、文教体卫”等基本服务。他的观点是,按照“未来社区”建设试点要统筹规划新建和改造更新两大类型的要求,应考虑城市新老区域差异,分类进行规划导引。将居住人口较多,社区相对集中的城市区域纳入到重点打造的范围。按照街道和社区行政界线,在不跨街道行政区划的原则下,根据区域内长期人口主要聚居地为核心,15分钟主要活动距离为半径,将全市分别均匀划分为各个独立的“15分钟步行生活圈”。他还建议,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对划分区域现状设施进行深入细致调查,摸清区域内已有基本服务设施完善情况及服务能力。以设施完整程度分批分重点设立建设计划及改造批次。在现状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以生活圈为单位,本着“有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15分钟生活圈合理的建设项目及完成时间。

  林平委员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讲,“未来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要有个性,也要服从整体的共性,应该根据整体规划有序推进,不是简单的缺什么,然后补什么就行了。比如说教育,他认为,就应该放到一个区域,或者按照杭州教育整体规划来打造“未来社区”教育;又比如说医疗,大医院不可能每个社区都设点,同样需要按规划进行,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社区,多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机构;滨江区等区域内小孩子比较多的社区,则要配建医院儿科,或者可以联合建设专门的儿童医院。

  规划引领的观点引起了市政协委员、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师办主任吴伟进的共鸣,结合自身工作和调研经历,他倡议,“未来社区”规划设计之初,就应该先弄清当地居民真正需要什么,根据人群构成、地理区位、年龄结构、国际化程度等因素差异配套社区设施标准,比如年轻人多、外国人多的社区,不一定配建大中型农贸市场,可以换成小型菜店,菜样标识要用中英文;老龄化高的社区,智慧养老设施应优先规划优先建设。具体操作时,他觉得,可以先制定规划标准,打造一批示范性社区。

  强化规划力量,坚持政府引领和社会参与相结合规划“未来社区”建设,沈金华委员同样认同这一观点。他提出,“未来社区”建设需要一种历史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的思考,不能把它放到一项具体的、局部的、微观的工作,而是指标性、统领性、创新性工作,明确“未来社区”不是简单的着眼于一个或几个社区,而是在中观区域内高标准规划实施。他建议,杭州要把“未来社区”建设放到推进城市国际化的战略中,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协同推进,成立“未来社区”建设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为“未来社区”建设发展提供咨询决策服务,配套土地、规划、资金、审批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强化“未来社区”建设试点要素保障,做到认识到位,行动及时,保障有力,争取领先。

  1634717245925435.jpg

  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设想

  

     “未来社区”什么样?因地制宜场景融合显特色

  工作之余,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秘书长寿遐经常翻阅《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里面九大场景构建的“未来社区”,未来邻里场景排在了第一位。她一直呼吁积极推进邻里中心的建设落地,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她主张强化其服务功能,规划、设计、理念都必须超前,符合城市国际化的要求,最好将各种功能融合为一,如社区大食堂、医疗康养中心、阅览室、体育健身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并考虑。

  同样对“未来社区”建设充满期待的还有市政协委员、市杭千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王景峰,他关注的是未来健康场景,建议引入智慧模式,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搭建市域一体化的市、区两级智慧养老平台,区级平台重点解决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业务管理问题,市级平台主要解决全市养老服务数据采集,数据存贮和数据分析能力,以全市一张网、一个平台,一个标准的方式,完成杭州智慧养老的升级改造工作。

  林平委员关注的则是未来教育场景。他提到,试点方案中,0—3岁幼儿托育全覆盖是放到教育场景里面的,婴幼儿可能更侧重医护需求,可能放到健康场景里面更合适。他同时建议,采取政府举办或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在城西建设一家高水平儿童专科医院,提供多层次的儿童专科医疗保健服务。

  上城区政协委员陈伟刚反映,根据望江门是被人熟知的杭州的十大古城门之一;贴沙河边的始版桥直街一带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事的渊源地等区位特点,他们建议与美院合作,深入挖掘望江区块内的文化元素,打造有上城特色的“未来社区”。当然,探索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社区容积率、人才引进以及“未来社区”建成后,是社区管理,还是通过管委会的形式进行管理等等。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杭州“未来社区”建设的路径和方法。这是沈金华委员建议给出的总体破题之策。例如,杭州正在建设完善“城市大脑”,智慧社区也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建设“未来社区”应该是以科技为基础,以社区服务链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功能组团,要有未来前瞻性的高度,充分发挥杭州互联网经济的条件和优势,形成杭州特色。根据试点方案,他给出的具体建议有,通过搭建社区“双创”空间、激发共享经济潜能、建立住房租售“定对象、限价格”等特色人才落户机制等方式,构建“大众创新”的未来创业场景;通过推进“大疏大密”集约高效的TOD布局模式、打造绿色宜居空间与社区精神地标等“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以打造党建引领的治理组织、采用居民志愿参与的自治方式、搭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等为抓手,构建“党建引领的居民自治”的未来治理场景。(文章来自 浙江政务网 2019-06-05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571-85085817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